港企ESG实践呈多线推进趋势 ESG成品牌价值新引擎
2025-08-01 20:29

香港品牌发展局(品牌局)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厂商会)于7月29日发表《香港企业ESG发展现状与动向调查分析报告2025》,揭示香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ESG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并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关键政策建议。

报告的调查对象为2025年首五个月内续签“ESG约章”的其中328家企业。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向该批企业进行“香港企业ESG发展意向”问卷调查,获321家公司回应。

研究结果反映的主要是香港ESG发展的“先行者”或领先者的情况;研究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制造业企业约占两成半,建筑工程业占6.1%,服务业企业占比近七成,具有广泛的行业代表性。

“2025研究”的主要发现概述如下:

多线推进策略仍是业界主流。

研究发现,参与企业普遍倾向于从多方面推进ESG发展,平均每家企业过去一年于E、S、G领域各推行8至11项的改善或强化工作,远超约章计划规定的最低门槛即(各领域至少一项)。

企业在约章中承诺未来一年推行的ESG行动数量虽较去年略降,但平均每个企业仍于三大领域(E、S、G)规划7至10项措施,加之逾六成企业表示将于三方面同时推行多于3项措施,反映业界普遍采取“多线推进”、“齐头并进”的策略。

热门措施集中于S与G领域。

在“十大热门措施”中,S与G的措施均分别占5项和3项,属于E则有2项。其中,与供应商、投资者及其他业务伙伴维持良好关系首次晋身未来一年拟推行的“十大热门措施”;这或许喻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采取“由内而外”路径,逐步将工作重点从提升内部凝聚力延展至强化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关系。

不同行业与企业类型推行ESG的策略存显著差异。

在328家参与企业中,有90家属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则有238家;在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规模较大,资金实力和资源配备亦相对更为雄厚。

超过六成(占61.1%的)上市公司表示采用环保新科技和先进设备,比例远高于非上市公司(占48.7%);这或与上市公司具有较强财力和主动性进行环保投资有关。反之,非上市公司则偏好无纸化等低门槛措施。

建筑工程公司无论在减少碳排放及实施碳审计、推广物料节省及循环再用,还是申请职安健等ESG相关认证及认可计划方面均走在最前列,推行上述三项措施的比例分别为65%、65%和80%,均显著高于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企业。这或许与本地建筑行业近年在ESG标准方面的技术完备性(Technical Readiness)较高有密切关系。

对ESG的关注度持续高企。

近九成回应公司表明对ESG的关注程度呈“显著上升”或“上升”,逾八成回应公司指未来一年向ESG领域投入的人力、财力资源将“显著上升”或“上升”;他们对行业风气与社会氛围的看法亦十分接近,反映社会各界对ESG持续高度关注并能“言出必行”。

值得留意的是,回应公司预期未来一年用于发展ESG的资源将均衡地投向E、S、G这三大范畴。比起去年调查发现的“高、低、中”分布,今年企业推行ESG的资源投入显得更为均衡。

ESG助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

回应公司高度认同推行ESG能为公司带来多方面裨益,包括提升企业和品牌形象、增加品牌的价值、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切合公司的发展理念及经营方针等。这些与公司和品牌形象有关的“价值维度”因素,影响力更高于“利益维度”因素,例如节省营运成本、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商业/经济利益、强化供应链上的合作关系及扩展业务增长空间和商机等。

综合而言,调查数据反映ESG能为香港企业带来无形(品牌形象)和有形(商业利得)的双重裨益,其中对品牌形象和价值的正面作用尤为显著。

内外因素齐驱动企业发展ESG。

回应公司大多认为发展ESG的动机源于多方面因素。许多回应公司表示冀望透过引入ESG元素来提升品牌和企业形象;驱使他们发展ESG的因素还包括探索新质生产力和未来路向、改善经营绩效、满足商业伙伴的要求、应对法例及合规要求、以及配合消费者对ESG的重视。这些驱动企业发展ESG的因素可被归类为“外部压力”与“内在机遇”两大组别,而且后者比前者具更强的解释力,反映本港企业推行ESG的动机更多出于把握发展机遇的内生追求。

超过八成的回应公司表示会参加ESG相关的嘉许、认证及奖励计划,借此提升公司的形象和开展品牌推广。亦有超过八成企业选择以加强学习培训来提升自身的ESG发展能力。

企业冀获更大支援。

三大履行ESG的挑战是数据收集不易、认知不足和资金限制,有81%企业表示将加强ESG培训以提升能力及补足短板,但仍希望政府及社团能提供更大支持。其中,提供资助、扣税等财务方面的支援获得超过95%的回应公司认同为“重要”或“非常重要”,是加权评分最高的选项。

此外,除了“增资助”之外,“定标准”和“传信息”亦是特区政府和本港社会共建有利ESG发展生态的最佳切入点。

概括而言,尽管当前本地业界发展ESG的热情高涨,但毕竟仍处于蹒跚起步的探索期,政府的引导与支援实至关重要。

品牌局主席陈家伟表示,越来越多香港企业重视ESG,关键在于将理念落实于日常营运与业务策略之中。本次研究揭示了业界“先行者”的实践路径,值得借鉴。他建议,中小企可由“见效快”的S与G措施入手,如无纸化、减碳行动等,以回应绿色转型需求。业界亦可透过培训、认证、标杆学习等方式,加强“ESG+品牌”的协同发展。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