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批准全球航运净零排放法规 航运业如何跨越“绿色鸿沟”?
2025-04-15 01:17

2025年4月11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伦敦举行的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 83)会议上,正式批准了《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附件六修正案草案。该修正案草案的通过,标志着全球航运业迈向净零排放目标的历史性转折,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航运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图片来源: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全球航运业每年运输约90%的国际贸易货物,但其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3%,相当于德国全国的年排放量。若按当前趋势,到2050年航运碳排放可能增长至全球总量的17%。IMO此次协议直接回应了《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填补了跨国行业减排的制度空白。

协议核心机制:“双轨制”驱动碳中和

1. 强制性燃料标准

新规要求,总吨位超过5000吨的大型远洋船舶(占全球海运碳排放的85%)必须逐年降低燃料的温室气体强度,最终实现2050年净零目标。

2. 碳定价机制

首次引入全球航运碳税,对超标排放船舶征收费用,收入将注入“国际海事组织净零基金”,主要用于:

- 奖励低排放船舶;

- 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研究、基础设施和公正转型倡议;

- 为支持 IMO GHG 战略的培训、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提供资金;

- 减轻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等脆弱国家的负面影响。

实施时间表与过渡期安排

- 2025年10月:修正案提交IMO会议审议;

- 2027年生效:设两年过渡期,供企业调整运营模式、投资新技术;

- 2030年关键节点:要求航运能源中5%-10%来自零碳燃料,为2050年目标奠定基础。

争议与挑战:利益博弈下的平衡难题

尽管大多数国家支持这一措施,但在投票中也存在明显分歧。

该协议在4月11日举行的投票中,以63票赞成、16票反对获得通过,中国投下赞成票。部分国家担心严格的减排标准和高昂的罚款将影响其传统燃料产业和国家经济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退出了在伦敦举行的国际海事组织气候谈判,敦促其他国家也这样做,并威胁要对美国船只收取的任何费用采取“对等措施”。

执行难点 :

- 技术可行性:零碳燃料规模化应用尚需突破安全性与成本瓶颈;

- 监管复杂性:跨国船舶需协调多国法律,IMO需建立统一监测与核查系统;

- 公平性问题:如何确保发展中国家不因成本增加而丧失贸易优势。

行业影响:重构全球航运价值链

1. 成本与竞争力重塑

碳税将推高航运成本,短期或导致运费上涨5%-10%。长期看,率先采用清洁能源的企业将占据市场先机。

2. 投资风向标

- 替代燃料基础设施:绿色氨加注站、氢能储运网络成投资热点;

- 数字化工具:电子记录簿、碳排放监测系统需求激增。

3. ESG战略升级

航运企业需将减排纳入ESG披露核心指标,并探索碳信用交易、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

航运业的“新航海时代”

IMO此次批准的净零排放框架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作为全球航运业的“调控器”,IMO不仅通过科学设定减排标准与经济激励机制,敦促行业进行绿色技术革新,还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借鉴和合作的平台。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技术、经济与国际协调等多重挑战,但这一措施无疑将推动全球航运业实现前所未有的转型,为全球减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