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打響的不僅是國土,更在烏克蘭的大氣、森林、土壤與海洋中投下了深重陰影。
近期,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發布《Status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in Ukraine》,首次系統分析了俄烏戰爭對烏克蘭生態環境的深遠影響,並為其戰後重建提出科學建議。這份長達96頁的報告揭示了烏克蘭在空氣汙染、森林退化、土壤侵蝕、黑海汙染等領域的嚴峻現狀,同時強調戰爭如何加劇了環境治理的復雜性。
報告指出,烏克蘭自2010年以來在氣候行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並努力使其環境戰略與歐盟標準保持一致,但2022年開始的俄烏戰爭,導致軍事活動釋放出潛在的有毒元素,加劇了環境破壞。同時,戰爭還削弱了烏克蘭監測和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
一方面,戰爭導致工業生產減少和能源設施遭到破壞,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降低。另一方面,軍事行動、汙染的重新分布或惡化,以及森林火災風險的增加,都導致了新的溫室氣體排放。彈藥和其他汙染物中的化學物質,以及內陸水道和海洋基礎設施的破壞,可能會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造成長期影響,尤其是對黑海和亞速海的生態系統。
沖突陰影下的烏克蘭環境危機
1、空氣汙染
烏克蘭是歐洲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年均PM2.5濃度在歐洲排名第九。
2018年至2022年期間,烏克蘭空氣汙染物SO2、NO、CO和總懸浮物的年平均濃度符合國家空氣質量標準,而NO2和CH2O的濃度則高於國家空氣質量標準。
(圖片來源:《Status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in Ukraine》)
在首都基輔,細顆粒物、顆粒物PM10和PM2.5的年濃度低於歐盟年度限值,但高於更為嚴格的世界衛生組織指導值。
近十年來,汙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趨勢受到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和2022年戰爭加劇的影響。排放量最高的地區是頓涅茨克自治區、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自治區、基輔市、紮波裏茲卡自治區、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基自治區和基輔市。
自2016年以來,發電行業的排放量呈下降趨勢,而移動源的排放量在2019年之前一直呈上升趨勢,隨後有所下降。
2016-2020年期間,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 - LULUCF)下降了5.6%。到2021年,烏克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大幅減少(與1990年相比減少了62.5%),盡管與2020年的水平相比仍有7.5%的增長,這主要歸因於新冠疫情後工業活動的恢復。
自2022年以來,戰爭對工業和能源設施造成的破壞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2022年比2021年減少了23%-26%),並出現了與軍事行動相關的新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前18個月中,其排放量達到7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此外,監測網絡落後(僅24個自動監測站)、PM標準未與歐盟接軌、數據透明度不足等問題,嚴重阻礙汙染防控。
2、森林危機
盡管森林僅覆蓋其領土面積的五分之一左右,但烏克蘭的森林面積在歐洲國家中名列前茅。
戰爭對森林的影響,同樣驚人。據估計,約有170萬公頃的森林受到戰爭影響,約占烏克蘭森林總覆蓋率的15%。
過去幾十年來,氣候變化增加了發生大型森林火災的風險,尤其是在最近五年。野火每年造成烏克蘭森林覆蓋面積損失的45%-65%。自2022年2月軍事行動爆發以來,由於嚴重的森林砍伐和棲息地破壞,以及爆炸殘留物和野火的威脅,森林資源的壓力不斷加大。
據JRC的分析,2024年烏克蘭遭遇了創紀錄的野火。被燒毀的面積達96.5萬公頃,是同期整個歐盟地區燒毀面積的兩倍多。大多數重大火災發生在前線幹燥炎熱的天氣。
3、土壤退化
烏克蘭擁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覆蓋了該國近三分之二的農業用地。農業是烏克蘭的主要經濟活動之一,土壤健康對烏克蘭至關重要。
烏克蘭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營養豐富,由於養分管理不善、酸化、侵蝕、壓實、鹽漬化和汙染,土壤面臨退化的風險。侵蝕是最普遍的威脅,烏克蘭40%的土壤受到影響。而戰爭釋放的鉛、汞和砷等有毒元素,加劇了破壞。這些元素可能通過滲入食物鏈,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後果。
烏克蘭土壤科學和農業化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估計,到目前為止,這場戰爭已經使烏克蘭超過1000萬公頃的農業用地退化。烏克蘭正在進行的沖突涉及到先進軍事技術的部署,比如1500到3000公斤的航空炸彈、彈道導彈、大面積火災、有毒化學品等等。因此,這些軍事行動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比以往任何記錄都要嚴重得多。
其他沖突地區的經驗表明,在Bakhmut和Avdiivka等戰鬥激烈的地區,土壤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才能恢復。雖然目前還沒有對受軍事活動影響的土壤進行全面評估,但很明顯,處理戰爭的環境後果將是解決全球問題的重大挑戰。
4、黑海生態
黑海承受著人類活動帶來的巨大壓力,包括營養物和汙染物超載(包括微塑料)、密集的海上交通、氣候變化、漁業和入侵物種。植物保護產品是新興汙染物的主要來源。
而戰爭大大增加了海洋環境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壓力,主要包括:石油泄漏風險加劇;化學汙染物擴散;海洋噪音汙染升級;水循環與化學性質變化;棲息地系統性破壞;水利基礎設施受損。
自2022年以來,人們越來越擔心軍事行動導致的化學物質排放增加和棲息地破壞,這兩者都將帶來長期後果。然而,由於海岸線交通不便以及無法進行海洋調查,自戰爭爆發以來的環境監測一直無法進行。
烏克蘭的綠色重建之路
沖突不僅破壞了監測網絡,也阻礙法規執行與執法能力,使環境風險難以及時預警與管控。盡管軍事破壞導致排放暫時下降,卻在土壤、水體和生物多樣性層面留下不可逆的汙染“遺產”。重建期需優先恢復與升級環境監測設施,納入國際標準並公開數據;同時,將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和生態修復融入城市與基礎設施重建計劃。
《Ukraine Plan 2024-2027》是該國恢復、重建和現代化的關鍵工具,並有望在該機制的支持下加快烏克蘭加入歐盟的進程。該計劃優先將綠色目標納入其重建和恢復工作,確保未來的改革和投資符合環境可持續原則。
烏克蘭計劃可利用地方政府規劃中的五個關鍵行動領域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 優先考慮能源效率方面的改革和投資
- 促進公共交通電動化和城市交通規劃
- 加快烏克蘭地區供熱網絡的現代化
- 將地方政府的適應措施納入國家應對極端高溫、洪水和大規模遷移的戰略實施
- 提高公民的意識、自主權和參與度
戰爭深刻改變了烏克蘭環境格局,傳統汙染減少與新興風險並存。重建需兼顧短期修復與長期可持續性,環境立法、地方行動和國際合作是核心路徑。此外,持續的科學研究與長期監測,將是實現環保與氣候目標、保障人民健康與生態安全的基石。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