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中國財政部正式發布了首份《中華人民共和國綠色主權債券框架》(以下簡稱《框架》),為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發行綠色主權債券提供基石文件,彰顯了中國支持可持續綠色發展的決心,將豐富國際金融市場高質量綠色債券品種,帶動更多中資發行體發行綠色債券,進一步吸引各類投資者參與綠色金融市場。該框架的出臺不僅是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裏程碑,也為國際綠色金融市場註入新活力。
《框架》下資金投向支持建設美麗中國
《框架》下發行的綠色主權債券將遵守以下四個核心要素:募集資金用途、項目評估及篩選、募集資金管理和信息披露,所募集的資金將全部用於中央財政預算中合格綠色支出。《框架》內共有六個合資格的綠色項目類別:清潔交通、可持續水資源與廢水管理、生物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環境可持續管理及修復、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汙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
為確保資金真正用於綠色項目,框架對項目評估與篩選、資金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做出了嚴格規定。
- 項目評估與篩選: 框架要求對擬投資項目進行嚴格評估,確保其符合綠色標準,並優先支持具有顯著環境效益的項目。
- 資金管理: 框架強調對綠色主權債券募集資金的專款專用和透明管理,要求建立專門的資金賬戶,定期披露資金使用情況,並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和認證。
- 信息披露: 框架要求定期披露綠色主權債券的相關信息,包括募集資金使用情況、項目環境效益評估報告、第三方機構評估報告等,確保信息透明公開。
數據顯示,中央財政將綠色環保、生態低碳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不斷加大投入。近五年來,中央財政每年投入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資金約 5000 億到 6500 億元。五年累計安排支持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資金近 3000億元,年均增長 7%,其中遴選了 88個北方城市開展清潔取暖改造,促進能源消費革命,推動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保護,探索開展土壤汙染治理,安排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支持實施 27 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49 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安排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支持實施83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在相關資金投入支持下,中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框架》的制定同時參照了中國及國際標準
《框架》創造性地實現"雙標認證",既嚴格對標《中國綠色債券原則(2022年版)》,又全面銜接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綠色債券原則(2021 年版)(內含 2022 年 6 月附錄 1)》。聯合綠色發展有限公司和DNV Business Assurance Limited兩家國際權威機構對框架進行了獨立評估,並出具了第二方意見。兩家機構均認為,框架符合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綠色債券原則》(GBP)的核心要素。
中國首個綠色主權債券框架的出臺,是國際綠色金融市場的一件大事。它不僅為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也為全球綠色金融市場提供了中國方案。
- 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框架的發布為中國綠色債券市場提供了統一標準,有利於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綠色投資,推動綠色金融發展。
- 支持“雙碳”目標實現:綠色主權債券募集資金將用於支持綠色低碳項目,助力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 提升國際影響力:中國發行綠色主權債券,展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決心,有利於提升中國在國際綠色金融領域的影響力。
中國首個綠色主權債券框架的出臺,標誌著中國綠色金融發展進入新階段。未來,中國將繼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健康發展,為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為全球環境治理作出示範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