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歐盟氣候事務專員Wopke Hoekstra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歐盟決定推遲原定在本月中歐峰會期間與中國簽署的氣候行動聯合聲明。
Wopke Hoekstra指出:“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只有包含實質內容、展現雄心時,發表聯合聲明才有意義。”他強調,歐盟並不反對與中國開展氣候合作,但認為中國必須承諾加大溫室氣體減排力度。
這一決定將直接影響計劃於本月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峰會。此次峰會旨在紀念中歐建交50周年,原本被視為雙方展示合作成果、推進多邊合作的重要契機。
在7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回應稱:“具體的問題建議你向中方的主管部門詢問。”她同時強調,中國始終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過去十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已提升至17.9%,碳排放強度下降超過34%。中國將繼續同各國一道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為綠色轉型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當前的內部氣候目標或面臨完成風險。根據“十四五”規劃,中國承諾到2025年底將碳強度(即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但從目前進展來看,目標恐難如期實現。
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一直在努力協調其氣候目標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盡管中國承諾到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但有觀察人士擔憂,在具體政策措施不明確的情況下,對煤炭發電的持續依賴可能成為實現這些目標的障礙。
上周,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項《歐洲氣候法》修正案,設定了2040年歐盟氣候目標,即在1990年基礎上將溫室氣體(GHG)凈排放量減少90%。但該目標因允許成員國自2036年起有限度地使用國際碳信用額(額度最高可相當於1990年排放水平的3%)而受到氣候活動人士的批評。
同時,歐盟也面臨來自內部的壓力。在美國的貿易政策和特朗普總統要求歐盟放松綠色監管的背景下,歐洲部分工業界和成員國政府呼籲放緩綠色轉型進程,以減輕對企業的負擔和影響。
當前,歐洲是全球變暖速度最快的大陸之一,部分原因是其毗鄰快速融化的北極。今年夏季,歐洲多地遭遇創紀錄高溫;而中國也正面臨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例如洪水。
氣候合作一度被視為中歐關系中“少有的共識領域”。在近年來雙方在貿易、產業政策、地緣政治等領域摩擦不斷的背景下,一份聯合氣候聲明原本有望成為“穩定中歐關系”的積極信號。
氣候聲明推遲簽署的背後,反映了雙方在氣候責任分擔上的根本分歧。
歐盟堅持“目標對齊”原則,要求中國在減排節奏上與其保持一致。而中國則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堅持基於自身發展階段的漸進轉型路徑。
202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將於11月在巴西舉行。屆時,中歐能否彌合分歧、聯合展現全球氣候領導力,將成為外界關註的焦點。
歐盟此次推遲簽署與中國的聯合氣候承諾,表面上是一項外交安排的微調,實則突顯出雙方在氣候雄心、實施路徑與責任理念上的深層分歧。在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關鍵窗口期的當下,中歐如何在分歧中尋求共識,勢必影響全球氣候行動的未來方向與力度。
作者:Qinger